加息之路迎来尾声之际,美联储即将面临真正的考验。
当地时间8月16日,美联储公布了7月份货币政策会议纪要,对于未来是否要进一步加息,这些官员们出现了分歧。
一部分官员发出警告,认为利率过高会给经济带来风险,然而大多数官员则觉得应该把对抗通胀放在首位,也就是应该继续加息。
(相关资料图)
不过,尽管美联储会议纪要鹰派成分偏高,但市场上普遍预期进一步加息的可能性正在降低,本次加息周期很可能已经迎来了尾声。
虽然本次加息1年多来,截至目前美国经济依旧“有惊无险”,失业率并未飙升,也没有迎来真正的经济危机。
然而美国不要高兴得太早,更严峻的问题可能还在后面:持续缩表可能会对经济造成更大的冲击,经济危机虽迟必至。
数据显示,从去年6月1日开始缩表以来,截至今年的8月9日,美联储的投资组合规模已经从去年5月的峰值的8.55万亿美元下滑9800亿美元。
按照当前的周缩减进度来看,月底前很可能将突破1万亿美元。
而且这还没完,美联储的目标是到2025年年中,再从资产负债表中削减1.5万亿美元。
随着美联储继续紧缩政策,经济和金融市场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,有专家预测,迟到的经济危机将会随之而来。
那么面对美联储进一步缩表的冲击,我国又将如何应对呢?
7月份的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,美联储官员正考虑降息时不停止缩减庞大的资产负债表,也就是当美联储开始降息时,缩表进程还将持续。
这意味着,同样都是缩表,接下来的1.5万亿美元,很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
因为美联储缩表的主要手段就是抛售自己手里的美债,以此回收市场上的美元,降低流动性。
之前的时候好歹有美债上限的限制,导致美国政府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发新债,市场上美债有限,美联储抛售时还有人接盘。
可是自从6月份美债上限的紧箍咒被解除之后,美国政府饥饿难耐,正在报复性地大规模发债。
一边是大量的美债全新上市,一边是美联储全力抛售,谁来接盘?想必美债的收益率和价格将会出现很夸张的波动。
这种波动必然给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,之前硅谷银行的倒闭就是因为美债价格波动的原因。
而对于我国来说,美联储缩表代表着市场上的美元越来越少,本质其实就是向市场上继续回收美元流动性,遏制美国国内通胀。
这势必导致美元变得越来越强势,人民币面临更强的贬值压力。
8月15日,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度跌破7.3元关口,接下来可能还将继续承压。
过去1年多时间来,虽然关于美国经济危机的声音不绝于耳,但实际上,仅从数据来看,美国经济依旧表现强劲:
失业率持续低于4%,就业市场连续增长,消费者信心甚至升至两年来的新高。
那这是否代表着美国经济已经实现“软着陆”,经济危机就此远去了呢?
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之所以美国经济危机预期迟迟未兑现,居民的“超额储蓄”(主要包括口罩期间的财政救济和“被压抑的消费”)很可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。
但旧金山联储的最新研究预测显示,美国家庭在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可能会在本季度耗尽,6月份美国家庭持有的超额储蓄已经不到1900亿美元。
因此,未来美国消费很可能走向疲软,叠加美联储持续缩表对市场造成的冲击,这意味着美国经济衰退极可能“虽迟必至”。
彭博社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,大约三分之二的投资者都预期美国经济会在明年年底前衰退,约20%的投资者甚至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就将衰退。
一旦美国经济真的迎来危机的话,对于全球经济而言,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。
其实说白了,美联储缩表跟加息一样,就是在通过收割世界财富的方式,来填平国内高企的通胀压力,主打的就是一个“损人利己”。
无论加息还是缩表,对于全球经济来说,都是巨大的利空,毕竟美元是全球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霸权货币,市场上的美元流动性减少,本质就是在收割全世界。
因此,站在我国的角度来说,加速人民币国际化,坚持走“去美元化”道路,抵消美元霸权的影响和收割才是根本。
事实上,一直以来我国也正是这样做的。
一方面,近1年多时间以来,我国正不断减持手里的美债,截至6月份,我国美债持仓已经降至8354亿美元,创下了14年来的最低水平。
另一方面,在美联储无视全球各国利益,只根据美国经济来调控经济政策,且频频将美元“武器化”的前提下,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在忙着“去美元化”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人民币国际化被有序推进,目前人民币外汇交易在全球市场份额已经增至7%,是近3年来市场份额上升最快的货币。
对内而言,我国要做的则是刺激经济发展,提振内需,解决就业问题,实现稳中求进。
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,最重要的还是谨慎投资,牢记“现金为王”,尽量做到“手中有脸,心中不慌”,全球经济下行,不确定性增加,危机势必将传导到每个人身上,我们自己也要未雨绸缪。
美国的加息之路即将结束,但缩表进程还会持续,势必会加大全球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,对中国经济也造成影响。
但我们也不必恐慌,毕竟加息这么久都已经熬过来了,老美想要收割我们,显然没那么容易。